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 2006年第2期
编号:11026848
医学论文的写作步骤
http://www.100md.com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06年第2期
     医学论文的写作,是科研及临床实践的书面总结工作,通常要经过写作前的准备、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统计学处理、构思、拟定提纲、起草文稿、修改润色等步骤,其每一个步骤都是十分严谨的。但是,不同类型或体裁的论文,其写作步骤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差异。

     1写作前的准备工作

    医学论文的写作过程,如同其他文学作品、新闻通讯、工作总结一样,在写作前需要经过认真、充分的准备。准备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论文的质量。撰写论文没有充分的准备工作很难写出好的文章。在写文章前,必须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准备工作:

    1.1明确文章的主题和中心,做好理论上的准备工作主题是一篇文章的统帅,主题与内容必须相互呼应。主题即文章的选题,选题的新颖与否,直接影响文章的质量、可读性。所以,在写作之前,确定文章的中心是很重要的一点。多数人的思绪在动笔前往往是杂乱无章的,因此必须从这种认识上的混乱状态中,理出一个清晰的头绪来,明确文章的主题和中心,并围绕这一中心,做好理论上的准备工作。例如,如果写一篇关于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早期诊治的论文,在写作前,必须明确哪方面内容应该作为文章的中心。如果围绕着DAI患者的早期诊断,来确定文章的主题,应该在这个主题下,进一步突出其早期特殊临床症状及影像学(如CT、MRI)表现。这样不但主题明确,文章的中心内容也十分清楚,就可以使文章的构思完整,内容结构也充实全面。相反,如果主题不明,内容势必显得支离破碎。

    此外,在确定主题或选题时,一定要把握好“选 题宜小不宜大、宜简不宜繁”的原则,尤其是缺少经验的初写者,更应避免选择难度大的课题,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1.2收集文献,整理资料写作前应该对写作中所涉及的基本理论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全面收集近几年来的相关文献,整理有关的文献资料。通过查阅文献,应该清楚该专题研究已经进行的动态和观点,并把这些材料中所用的部分整理好,心里明确目前在这项研究及实践中有哪几种观点,相同之处及不同之处,以准备在写文章时引用,如何引用,又如何解释。

    在撰写论文上,只有知己知彼,才能做到推理合理、观点明确。避免在写作过程中,一边写作,一边整理材料。这样不但容易打断思路,而且容易造成内容重复,相互重叠,甚至出现相互矛盾,还容易概念不清,内容不全,而使文章归于失败。

     2直接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一般认为,所收集的资料包括两大类,一类为前人既往的工作状况资料,即间接资料;另一类为自己实验及实践中所得出的数据、观点等,即直接资料。

    直接资料的收集,这一部分工作应该是论文的中心,也是最能体现论文的科学性,最具说服力的工作内容。

    2.1做好科学实验或临床实践中的记录、资料积累工作在科学实验中,必须加强原始资料记录、保管工作,随时记录观察实验的结果,作好原始记录的积累工作。在进行临床实践科学研究中,也需要从研究一开始就做好材料的登记工作。要做好登记、统计工作,需要事先印制好观察指标、疗效登记表。从病案等临床资料中摘取必要的内容,随时填入原始记录表内。原始记录要做到真实、客观、准确、可靠,反对弄虚作假、任意删改等作弊现象,避免加入主观成分。这应该说是作为科技人员的最基本的素质。对于实验中所取得的结果,不论是阳性,还是阴性;也不管是符合预期的设想,或是不符合预期设想都要忠实记录,不加入主观成分,不凭个人的愿望取舍材料。在材料的记录工作中,还要养成一次性完成,不重抄、转记的习惯。要注意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使其符合科研设计规定,用词准确,含义清楚。

    2.2材料的合理取舍

    所收集的科研资料,都要认真地鉴别分析,以后再决定合理的取舍。材料收集后,首先将全部资料细致地检查一遍,将不符合设计要求的材料去掉,将不全面的内容充实整理,将需要的材料分门别类收集,在材料的鉴别、分类、取舍时,要用“相关性”和“可比性”两个尺度加以衡量。

    2.2.1相关性

    相关性也称同质性,在实验研究中,此方法主要用于本实验组的资料鉴别。即把本质相同或相近的资料归并在一起。例如:在观察某一药物降血脂的疗效中,研究组有的病人服用这种观察药物后,出现了恶心、呕吐、肌肉疼痛等症状或转氨酶增高,在取材时,应该进一步鉴别清楚,服药后所出现的消化道症状是该种降血脂药物所致的副作用,还是与此项研究无关因素引起。如果确定为药物的副作用,则该项资料应该保留,作为药物的副作用在文章中分析;相反,如果消化道症状和转氨酶升高不是药物引起,而与其他因素有关,则不将此类资料纳入统计范围,以免影响药效的检测效果。在这一点上,应该保持思路清晰,该舍的舍弃,不该舍的不可舍弃。

    2.2.2可比性可比性又称齐同性,主要指两组或两组以上的资料之间进行比较时,这两组之间除了受试因素之外,其他因素均应该相同。例如:研究药物A治疗脑血栓的疗效,需设立其他药物组或其他对照组,同时进行疗效观察。这两组之间,除了受试因素,即所用的药物不同外,病人的一般情况,如年龄、性别、病情程度等也都应该大致相同。这样,两组不同的治疗所取得的疗效,才能相比。否则,如果两组病例的情况不同,不是经过随机分组原则分组,而是加入人为的因素分组,两组所取得的资料就缺乏可比性,所取得的疗效就无法进行比较与分析。

     3数据的统计学处理

    根据科学设计所得到的数据,在使用前必须进行统计学分析才有意义。不经统计学处理的数据,没有实际意义。没有统计学处理的结果,只能说明观察 范围内的结果,若是一个小的样本,很难排除抽样误差对结果的影响。生物体之间存在的一定的差异,在这一群人中得出这种结论,而在另一群人中可能得出相反的结论。只有对得出数据经过一定的统计学处理,才可以比较有把握地得出结论,才具有可重复性,这种统计学方法叫做差异显著性检验法。凡属样本的结果进行比较时,都必须用适当的统计学检验方法,求出P值,然后做出比较可靠的结论。

    此外,医学论文写作中,也经常需编绘统计表与统计图,其基本要求如下:

    3.1表目前,医学期刊常用的统计表为三线表,表的内容包括:表题、表序、纵标目、横标目数字及表注。对统计学分析内容,应该在表中用序号标注出,并用表注的形式在表的下面写出相应的统计量具体值和P值。

    3.2图统计图包括线条图、长条图、圆形图、点图、统计地图,最常用的有线条图和长条图。线条图,用于连续性资料的比较,常用来表示某种现象随着时间的转移或某一因素的增减而产生的动态变化。如研究1995年~2005年大肠癌的发病率,应该用线条图来观察变化趋势。长条图多用于间接资料的比较,如两种药物的有效药物浓度比较。长条图要求条宽一致,长度作为数据进行比较,纵坐标的数据一般从零开始。

    4构思

    每篇论文都有一定的结构,动笔之前,尽管作者不可能把每一细节,每一句话都想得十分周全,但是,论文的布局和所选的角度都必须清楚,应该考虑到文章分几部分来写,每一部分中包括哪几段,每个段落中使用哪些材料,说明哪些问题,以及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哪里细说,哪里从略,都应该有个大致的设想,这就是所谓的构思。

    构思是写文章不可缺少的准备过程,构思时文章的主题中心要明确,用以表现的材料要充分、典型、新颖,结构上要严谨、环环相扣,只有潜心构思,才能思路流畅,写好提纲和文章。

     5拟定提纲

    拟定提纲是写作的重要步骤,为了使自己的构思更加清晰和严谨,动手写作之前,必须先拟定一个提纲作为全文的骨架。拟定提纲的目的,一方面可帮助作者从全局着眼,明确层次和重点,文章才能写得有条理,结构严谨。另一方面,通过提纲把作者的构思、观点用文字固定下来,做到目标明确,主次分明,随思路的进一步深化,会有新的问题、新的方法和新观点的发现,使原来的构思得到不断修改和补充完善。

    写作提纲是医学论文的轮廓,没有一定的格式,目前多采用标题式和提要式两种。

    5.1标题式提纲,以简明的标题形式把文章的内容概括出来,用最简明的词语标示出某部分或某段落的主要内容,这样既简明扼要,又便于记忆,是医学科研工作者常用的写作方法。

    5.2提要式提纲,是在标题式提纲的基础上较具体较明确提要式地概括出各个层次的基本内容,实际是文章的缩写。

    以上两种提纲形式,可根据自己的写作习惯选用,无论选择那一种,其目的在于启发写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作者应做到既有纲可循,但又不拘泥于提纲,尽可能地拓宽思路,才能写出好的论文。

    6起草文稿、修改润色

    拟写草稿就是根据提纲,把要写的内容依次连接起来,把实验数据和资料进行归类分析。它是对论文内容和形式的再创造过程,也是论文写作最重要的阶段。草稿的拟写方法有多种,实验研究论文的撰写多采用顺序写作法,即按照医学论文的规范体例或提纲顺序阐述自己的观点,分析实验数据。也可采用分段写作法,此种写作法多是作者对论文的中心论点已经明确,或提纲已形成,但对某一层次的内容没有完全把握或没有考虑成熟,而暂放一下,可先写好已经成熟的段落内容,待考虑成熟或进一步实验后再写作,这样不受顺序的先后限制,采取分段写 作,最后依次组合而形成初稿。完成全文后,需进行前后对照检查,使全文风格一致,层次清楚,衔接紧凑,这种写法最好每次完成一个完整的部分。

    修改是论文写作中不可缺少的工作。无论是初写者还是经验丰富的作者,在初稿完成后都要经过多次审读、推敲、修改才能定稿。有人认为完成初稿只是完成写作的一半工作。作者把自己的科研成果以论文的形式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修改是对初稿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对文字进一步加工和润色,对观点进一步订正和表述更为生动、准确。

    修改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即文题是否相符;论点是否鲜明;论据是否充分;论证是否严密;布局是否合理;结论是否科学客观;医学术语用词是格式否符合规范;文稿是否符合医学论文写作或稿约要求;标点符号应用是否正确;有无错别字等等。有时,由于作者自己的思路有一定的局限性,可能对论文的某些问题认识不足或对初稿的偏爱,一时难以对文稿恰当地增补和删减,为了保证质量,也可请内行专家修改或提出意见,这样才能使论文的质量更高。

    总之,医学论文的写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初写者不能急于求成,只有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善于摸索,潜心积累,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最终医学论文的写作会得心应手,能准确地体现出作者的观点及科学作风。

    作者单位:310016浙江杭州,《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杂志社编辑部(陆远强);中华医学杂志编辑部(吕小东), http://www.100md.com(陆远强 吕小东)